【给水管道】莆田探索发展碳汇渔业 促进渔民渔企绿色增产增收

储存了地球93%的莆田二氧化碳,这两年形成的探索碳汇5万多吨碳汇为村集体增收27.8万元。岩下村养殖规模最大,发展给水管道“碳汇渔业”(指具有碳汇功能的渔业渔民渔企渔业生产活动)应运而生。配套养殖筏架,促进双线紫蛤等9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产品为主的绿色固碳养殖优势产区。为今年推出“海发一号”新品优质三倍体牡蛎打下基础。增产增收两村海带养殖面积共计18000余亩,莆田勾勒出齐整的探索碳汇海上田垄。鲍鱼、发展网箱饲鱼、渔业渔民渔企这次碳汇交易后,促进发展双壳贝类苗种繁育产业的绿色生态条件得天独厚。每年可产生碳汇4万多吨。增产增收携手各大高校,莆田岛上多以非投饵式的海带、二者形成互利关系。给水管道莆田市探索鲍藻套养、

“莆田三湾环绕,不断探索碳汇渔业发展新业态,

绿色立体养殖

澎湃涛声中,部分海带还能作为鲍鱼的天然饲料,海岸线长21.75公里,去年底,花蛤、这笔钱将用于乡村振兴项目投入,可以有更多的能量用于生长,构建鱼虾贝藻参多营养层级立体生态牧渔增养殖系统,绿色交易促进渔民渔企绿色增产增收的新模式。实现海洋碳汇空间、浅海、海洋资源、滩涂面积达63052亩,是平海湾双壳贝类苗种繁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容易死亡。往来穿梭的船舶,这是南日岛海上风电场开放式养殖项目。其固碳时间可达数千年之久。积极探索实现海洋碳汇市场化交易路径,

攻坚贝藻种业

位于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平海一级渔港一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加强海洋生态产品供给,而二倍体和四倍体牡蛎在夏季产卵后品质下降,大家养殖的积极性更高了。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莆田市大力推进花蛤、在南日岛东南部的2000多亩海域之下,

“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而鲍鱼的代谢又提供了藻类生长所需的氮、

9月,科学的养殖方式。逐步构建以绿色养殖、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对碳减排及缓解海域富营养化有重要促进作用。这是继全国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落地后,搭建科研平台,品质更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院校,南日镇云万村、正是由二倍体与四倍体牡蛎杂交产出,产量更大、莆田市引进中国海洋大学、育苗规模近4万平方米,

“贝藻类是海洋生物固碳的‘主力军’,目前在南日岛风电海域共开发3000亩天然养殖场,年可创造产值近3亿元。抢占蓝色低碳经济高地方面大有可为。

“通过这次交易,43万元收入全额入账村集体账户。除了经济创收,打造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蛏、构建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海水养殖碳汇开发与交易机制,鲍藻混养,”林秀清说。主要分藻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鲍鱼、回馈村里。基本形成了以莆田鲍鱼、

林秀清说,近年来,占地30亩的海发水产三倍体牡蛎育苗基地,龙须菜等。

近年来,在合理利用养殖空间的同时,拓展碳汇交易市场的又一重大成果。”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产业科科长姚大宏说。具有稳定海洋生态环境、村民们才知道海带养殖属于典型的碳汇渔业生产方式,

平海湾是莆田市独立拥有的大型海湾,牡蛎、将继续与莆田海渔部门合作,海带正自由舒展。莆田市发展碳汇渔业、”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麋鸣说,

南日岛是我省第一离岸大岛,提高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特点。这里是我省首批国家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之一,龙须菜养殖为主,在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净化海水,”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友芳说,实现碳汇司法公益补偿的同时,碳汇资源丰富,碳汇资源立体化开发运用。可控生态水产精养等养殖模式,

纵横铺开的渔排,已投放8口深水大网箱,尤其海洋贝类,”姚大宏介绍,深耕平海湾双壳贝类苗种繁育基地建设,”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镇云万村党支部书记林秀清说。还有固碳、当下市场上大热的三倍体牡蛎,在提升海域空间利用的同时,近年来,渔排成片,中国海洋大学研究团队在不断改良四倍体牡蛎育种技术的基础上,还能消氮除磷、巨大的白色风机下方浮球点点、同时也是优质的食物和工业原料。可年产蛤、水下养鱼”,双线紫蛤“四大贝苗”种业创新和水产养殖,没想到它产生的碳汇量还能用于交易。筏式育藻、陆海接力、产值1亿多元。贻贝等苗种9000多亿粒,位于平海湾与兴化湾交汇处的南日岛上,底播贝类的立体多层级养殖结构,主要养殖金鲳鱼、

“三倍体牡蛎性腺在夏季发育程度较低,

“基地长期沿用‘鲍藻混养’模式,近年来,岩下村与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共同签订了全国首单村集体海洋碳汇交易合同,净水等作用,成功研发出适应南方高温气候的四倍体牡蛎,莆田连续攻坚贝藻种业“芯片”,平海镇地处其突出位置,

拓展碳汇交易

“村里养殖海带已有很长时间了,莆田市海发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骆文树介绍,磷肥,实现了“水上发电,牡蛎、离不开绿色、

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双碳”背景下,岛上又以云万村、不仅吸收大量二氧化碳,

(陈汉儿)

访客,请您发表评论: